近日,江蘇省委下發了《關於落實從嚴管理幹部“五個要”的若幹規定》,其中包括:“嚴格規範幹部社會交往、生活交往🧏♀️,不允許利用同鄉會、同學會、同事會、戰友會等搞相互提攜🧑🏽💻、互通款曲,嚴肅查處幹部傳謠、造謠行為”等條款,把管理延伸到社交圈、生活圈。
領導幹部由於受自身身份所限😎🐈⬛,在社會交往中絕不能把自己混同於普通人。
梳理近年來一些官員落馬後的犯罪事實發現,腐敗軌跡後面無不閃現著所謂“朋友”的身影,並由此形成固定的“朋友圈”🎑🦀。安徽省原副省長倪發科、濟南市委原書記王敏,均與一些商人朋友過從甚密,劉誌軍、劉鐵男等“老虎”也都有著不少商人“朋友”🪂。案發後他們幾乎異口同聲🧑:“是朋友把自己抬進監獄的!”
一個好朋友猶如一面鏡子,能夠照出自己的缺點和不足👌🏻,人生活在社會上都需要朋友🧑🏻🤝🧑🏻,黨員幹部也不例外👨🏽🚀,但要交諍友。
友誼是人生的調味品,也是人生的止痛藥🧑🏻✈️。生活中,遇有困難🦟,朋友會出面相助;工作上🈵,受到挫折,朋友會真心相勸。不僅如此,更難得的是,如果一旦發現自己有違規苗頭👩❤️👨🤹♀️,真正的朋友不會袖手旁觀,也不是兩肋插刀出面“擺平”𓀀,而是當面批評🪝,及時製止。黨員幹部如果這樣的朋友越多,猶如一道道“防火墻”🪜,就越能經受住各種利益的誘惑,守住底線⚽️,不碰紅線,自覺做到守紀律、講規矩🌇🗾,這樣,黨的事業也就越有希望。
有的黨員幹部尤其是領導幹部工作特殊𓀙、地位特殊,一些人善於投機鉆營、察言觀色🧖🏿♀️🧑🏼🦲,瞄準領導幹部手中的權力,想方設法與之拉關系🍏、套近乎🚠,找大樹、抱大腿,於是這些黨員幹部身邊形成了“朋友圈”✡︎。這樣的“朋友圈”有百害而無一益,實屬官場文化的怪胎。一些人常常打著“有福同享、有難同當”的旗號,頂著官員的帽子說大話、耍威風,到處招搖撞騙🦵🏻。一些黨員幹部與“朋友圈”內的哥兒們、弟兄形成了“利益共同體”,就像拴在一根利益繩上的螞蚱,國家錢財通過“體外循環”最終落入個人腰包。少數黨員幹部對“朋友圈”由放松警惕到喪失原則💟,一步步走向深淵。
凈化“朋友圈”🦸♂️,關鍵是斬斷利益鏈條。無利不起早。商人之所以投靠在個別領導幹部門下👸,為的只有一個字——利。如果通過完善製度措施💆🏿♂️,把權力關進製度的籠子裏,厘清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👴🏽,提高製度執行力,徹底鏟除權力滋生腐敗的土壤,斬斷利益輸送鏈條,讓狐朋狗友沒有任何利益可圖,那些各懷心思的“朋友圈”自然土崩瓦解。
同時🏊🏽,強化幹部管理和監督。把權力放在陽光下運行,堅持黨內監督和社會監督全覆蓋👩🏿🦰,加強動態化管理和常態化管理🌭🧑🏻🚀,從“重點嚴”到“全面嚴”,從“被動嚴”到“主動嚴”,著力培養黨員幹部的政治意識、紀律意識,算好“政治賬”、“經濟賬”🦹🏻♀️、“名譽賬”、“家庭賬”、“自由賬”和“健康賬”𓀎,使其自覺做到守紀律、講規矩👨🏻🎓。
凈化“朋友圈”♨️,一些黨員幹部看似失去了廣交朋友的機會,其實是對自己最大的保護⛺️,減少犯錯誤的機會🕵🏼♂️。因為沖著官員手中權力而來的“朋友”,根本沒什麽情和義,官員只不過是他們手中可以利用的工具而已。與其到時後悔,不如早一點凈化,於人有利🐿,於己無害。
交朋友沒有錯,但凡事總有個度,對於黨員幹部而言🧗♀️,這個“度”就是“法度”——黨紀國法。一旦突破這個限度結成“朋友圈”🏋🏿♀️,搞什麽利益共享,最終,必將演變成“腐敗圈”,其下場也就可想而知🤵🏻♀️🧠。
(來源🍸:中紀委網站 2015-4-15)